每經記者 戴高城 夏冰
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會議提出,要使自貿區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這也意味著,相關改革將會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超出28平方公里的範圍,進而超出上海的範圍。
8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長週波到臨港地區管委會調研時提出,臨港管委會要認真研究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區事宜,做好擴區準備。對此,地處上海的最東南角,距離市中心75公里的臨港地區則被認為是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黃金引擎」。
機遇篇
借力自貿區 臨港突圍製造業與海洋經濟
每經記者 戴高城 夏冰
商務部8月22日發佈消息稱,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通告中稱,建設上海自貿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
作為上海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陣地,即將啟動「十三五」前期規劃研究與編制工作的臨港有望借助上海自貿區的設立迎來新一輪增長機遇。
自貿區來襲
2013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意並推進建立上海自貿區。
身處上海乃至中國向外進一步開放的最前沿的臨港,也被認為是自貿區的直接腹地,將在下一輪的角力發展中大有作為。
「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在推進過程中,主體部分形式上是在外高橋,但是內容卻是在臨港。」上海市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如是指出。
臨港管委會綜合計劃辦主任湯文侃也表示,「臨港是自貿區的直接腹地,目前已批覆的28平方公里中,有6平方公里落在臨港地區。自貿區的改革條款將涉及金融、航運、貿易、稅收、管理等多個方面。」
湯文侃稱,目前,臨港已作好相關準備,高度關注自貿區制度創新的內容,重點研究利率市場化、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業創新等為臨港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同時做好自貿區的擴區準備工作。
區域宏觀專家馬泓對記者指出,「臨港的目標是打造成先進製造業與服務業高效聯動,而自貿區是能夠提供市場化的交易場所,是提供稅率優惠的『軟實力』服務。如果一頭做先進製造業,另一頭做高效服務業,二者可達成聯動。而且,自貿區也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環節,這跟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有聯動效應。所有這些高端製造業都是跟世界接軌的行業,因此,臨港對相應的企業需要考慮匯兌方面的風險,以便於企業更高效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