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謠言公式是對於謠言傳播方式的一項研究,內容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這個公式說明,謠言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公眾的判斷水平在謠言傳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簡介
根據互動百科解釋,謠言公式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總結出的:R=I×A。中文翻譯為:謠言的殺傷力=資訊的重要度×資訊的不透明程度。
傳播學者克羅斯將這一公式發展後提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說明謠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決於真實資訊的透明度,也取決於受眾的判斷水平。
含義
在謠言公式中,R代表英文Rumour,翻譯成中文就是『謠言』『謠傳』;I代表的是Important,其中文意思就是『重要』;其中的A代表的是Ambiguous,中文含義為『含糊』、『模糊』。從中可以看出,R是和I、A密切相關的,如果I和A其中任何一個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就不會有謠言,相反如果一件事情極重要而表達的又模糊,那謠言就會盛行。
謠言公式指出了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係,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當重要性與模糊性一方趨向零時,謠言也就不會產生了。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謠言,說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們切身利益相關度越高,資訊不確定性越大,謠言滋生傳播的空間就越大。
重要性
一件事情(或一個人)可能會引起謠言,說明這件事情(或這個人)有一定重要性(所謂『焦點事件』、『熱門人物』),成為造謠者足以引發公眾關注的噱頭。
模糊性
四起的謠言之所以遭受『愈闢愈模糊』命運,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模糊性』在作怪。而模糊性的始作俑者,莫過於來自當事方對事實真相的有意遮蔽甚至是扭曲。謠言來襲,如果有關部門不盡快發聲,不認真回應社會關切,就難以搶占資訊制高點。因此,謠言本身並不可怕,任何謠言都止於公開。
判斷力
在資訊不夠公開、透明的情況下,如果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權威資訊得不到及時反饋,公眾無從判斷,再加上缺乏冷靜態度、理性分析、務實求證,就很可能被一些編得『有理有據有噱頭』的謠言牽著走,便很容易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想法,先轉發再求證,甚至腦子發熱、情緒失控,尤其是涉及官員貪腐等問題。一旦有人惡意傳謠,公眾就被利用,當了『二傳手』和擴音器。
(接下一頁)
關鍵字:
兩岸
網路
謠言
公式
事件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