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不知不覺,Skype已經10歲。略感諷刺,我竟沒能記得它10歲的生日。自被微軟收購後,Skype就日漸失去了原本反叛的個性——重複歷史,重覆自己,僅此而已。變成一個微軟產品,就只能去履行微軟眉眼不清的『通訊一體化』願景。它宛如一個丟失了鋒芒的超級搖滾明星。
我選擇銘記Skype早期的歲月——這個初生牛犢曾讓電信高管們眼前為之一亮,更是讓eBay高層不惜40億美金的血本為之買單。單槍匹馬 ,Skype做到了反托拉斯主義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電信運營商一時間有些招架不住了。Skype這樣的初創公司正對我的脾氣。其創始人的勃勃野心絕不止於改變現狀,著重點在於重新定義什麼是通訊。我熱愛這個產品及支撐它的技術,同時也愛這個公司單純的理念:人們彼此應該保持溝通的狀態。
2003年8月29日,Niklas Zennström和Janus Friis創立了Skype,不久後我安裝了這個軟體。過了一周,我走進當時老闆的辦公室,對著它大讚:『這個東西會火。』我清晰感覺到自己激動的情緒,竟至有些顫抖;我瞬間讀懂了通訊的未來——Skype會成為未來的手機。
當時我希望(該作者當時為Business 2.0記者)能夠為它寫篇報導,但有個叫Dan Roth的Fortune記者搶先一步獲得了Skype採訪權。接連好幾年我都對他有所怨念,但我從未停止過關注Skype的發展。從eBay對它的收購、到後來的出售、再到微軟對它的收購我都了如指掌。
行業攪局者
Skype的故事充滿了不幸。幾經易手,Skype最終沒能成為這個時代具有革命意義的公司。它本應與Amazon、Apple、Google、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平起平坐的——它們不僅改變了網路的版圖,而且改變了整個社會。如果說Google帶來了資訊民主化,那麼Skype 就普及了通訊民主化的理念。
今天,當網景創始人Marc Andreessen談論軟體是如何吞噬世界時,他的公司也不過是在重複Skype的劇情,Skype正是透過侵食手機公司才樹立了軟體鯨吞世界的模範。當人們談論網路效應時,他們不記得Skype早就把網路效應發揮到極致。當人們對網路通訊服務大讚特讚時,他們不過是談對Skype的改良罷了。Skype採用的是P2P軟體技術,它為協同消費鋪平了道路。如果說Amazon的雲服務讓創業變得更容易的話,那麼Skype就幫助小型創業公司變得更加全球化,使得全球範圍內招聘人才成為可能。Automattic 這樣的公司需要的人才都活躍在Skype。
一組簡單資料足以說明Skype的影響:2012年,1670億的國際間通話流量都產生在Skype上。微軟一份媒體報告表示:『10年來,Skype已經生產了1.4兆億分鐘音、影片。這相當於260萬年的通話量!』
Skype有沒有將來?
人常說,歷史未必能夠啟示未來——Skype前途撲朔迷離。Skype功能包括發送簡訊、撥打語音電話和影音電話。人們使用它是因為它簡單易用。今天,Skype優雅簡潔的界面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擁擠和混亂。如果需要使用Skype,我會在iPhone上用,那兒的界面還算過得去。一年前,我在一篇博客中提到,當Skype剛剛面市時,它可以說獨一無二。而今,它的許多功能都面臨著競爭對手的蠶食——通訊類初創公司、UberConference這類影音會議公司,以及Google影音群聊工具Hangouts都在此列。
今天,企業運用Google Hangouts舉行影音會議。至於通訊,則有許多可供選擇的專門應用。在智慧手機的時代,打電話不僅很便宜,而且需要語音通話的場合少之又少。Skype正在扼殺自己的app生態系統,倒入微軟冰冷的懷抱怎麼看都像是一樁委屈求全、失卻自我的婚姻。當然這樁婚姻的焦點是『通訊一體化』。
Skype Phone
很遺憾微軟沒有意識到它收購了一個多麼牛B的品牌。Skype象徵著反叛精神和自由意識。它旨在幫助人們與家人和朋友保持溝通,帶著鮮明的社會化和現代特色。
你有沒有想像過把Windows Mobile 作業系統叫作SkypePhone,再將Skype服務——Qik、GroupMe、Skype IM和Voice全盤納入到其中。要知道10億多人都對Skype的圖示非常熟悉,再加上它連登陸、來電的提示音都那麼特別。但微軟非把Windows這個PC時代陳舊的品牌塞進一個全新的市場中去。Windows從未有過細膩的情調,Skype始終是微軟錯失的緣份,這讓人忍不住唏噓。
Skype下一步會怎樣呢?我無從知曉。縱使經驗不足、且面臨著微軟的干預,Skype強大的功能也能扛過幾年,但這幾年足夠新秀們填補差距追擊而上了。就此停筆,祝Skype生日快樂。我,還有其他幾百萬個人的人生都因你而改變。
註:本文作者Om Malik,原載於Gigaom。
關鍵字:
Skype
微軟
聯姻
未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